《英汉语言对比》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4-10-18浏览次数:13

《英汉语言对比》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Contrastive Stud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程

【授课语言】中英文双语

【适用专业】语言文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35学期

【先修课程】无

【总学时数】36【总学分数】 2

【教研室】 语言学教研室

【执笔人】 杨春雷

【审核人】

【编写(修订)日期】:20242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CL)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熟悉使用这些概念与原则描写语言的不同层面的方法。特别关注英汉语言的对比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因此,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介绍对比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二是讨论英汉语在词汇、句法、篇章、语义、语用及翻译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教社、外研社,2000年)所规定的课程体系中一门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属专业选修课性质。教学目标是:

1)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英语和汉语语言学知识,并了解如何进行英汉语言对比及其应用;(支撑自主学习和文化自信素养培养)

2)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加深对人类语言这一人类社会普遍现象的理性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运用语言学理论解释语言现象、解决具体语言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学习语言的能力。另根据《2023best365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思辨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丰富的跨学科知识。(支撑沟通合作和协作意识素养培养)

3)课程目标3(素养目标):培养自主学习和沟通合作,增强协作意识和文化自信。

 

三、先修课的要求

具有高级水平的听说读写能力

 

四、教学环节、内容及学时分配(视具体的进度和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可能有微调。本学年教学重点在语言的本体研究,即第1至第13讲)

序号

主题

学时

组织形式

教学内容

支撑课程目标

1

课程介绍、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和地位

2

讲授

重点讲述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以及与普通语言学间的关系;朱磊等(2019)第一讲

1

2

基本概念和、原则和方法

6

讲授、研讨

对比语言学的共同对比基础的组合选择、语料种类与选择、研究方法等。本部分内容是该课程的核心理论部分,其应用贯穿语言学的各核心分支,应重点讲述;朱磊等(2019)第一讲

12

3

(语音与)音系对比(部分)

内容与方法

2

讲授、研讨、展示

朱磊等(2019)第二讲

123

研究实例1

汉语音节结构:

van de Weijer & Zhang (2008)

van de Weijer (2012)

Yang & van de Weijer (2021)

4

形式对比导论

2

讲授、研讨、展示

讲义

123

5

词汇形式对比

内容与方法

2

 

讲授、研讨、展示

朱磊等(2019)第三讲

123

研究实例2

许余龙(1999; Mettinger   (1986)

6

语法形式对比

内容与方法

4

 

讲授、研讨、展示

朱磊等(2019)第四讲

123

研究实例3-4

许余龙(1989; 杨春雷(2013

7

篇章形式对比

内容与方法

2

讲授、研讨、展示

朱磊等(2019)第五讲

123

研究实例5

许余龙(2007

8

意义对比导论

 

2

讲授、研讨、展示

讲义

123

9

语音的意义对比

 

4

讲授、研讨、展示

讲义

123

10

句子的意义对比

 

2

讲授、研讨、展示

讲义

123

11

篇章的意义对比

 

4

讲授、研讨、展示

讲义

123

12

语用对比

内容与方法

2

讲授、研讨、展示

朱磊等(2019)第六讲

123

研究实例6

Liao & Bresnahan (1996)

13

拓展阅读和论文写作

2

研讨、展示

 

23

 

 

36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以本科教学大纲为纲领性文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与方式,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与内容。课程以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及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强调课堂内外学生的充分参与,旨在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创新与研究能力。

 

六、教材与学习资源

  A. 必读教材:

    朱磊、杨春雷、许余龙,2019,《对比语言学十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B. 推荐阅读:

Chesterman, Andrew. 1998. Contrastive Functional Analysi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Enghels, Renata, Bart Defrancq & M Jansegers. 2020. New Approaches to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Berlin: De Gruyter Mouton.

Fisiak, Jacek ed. 1984.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Prospects and Problems, Berlin: Mouton.

Fisiak, Jacek ed. 1990. Further Insights into Contrastive Analysi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Hatim, Basil. 1997/200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James, Carl. 1980. Contrastive Analysis. Harlow Essex: Longman.

Ke, Ping. 2019.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and Singapore: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

Krzeszowski, Tomasz P. 1990. Contrasting Languages: The Scope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李瑞华主编,1996,《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连淑能,1993,《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宓庆,1992,《汉英对比与翻译》修订本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潘文国,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潘文国、谭慧敏,2006,《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彭宣维,2000,《英汉语篇综合对比》,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邵志洪主编,2008,《结构语义关系——英汉微观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赵世开主编,1999,《汉英对比语法论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1:课堂表现,占比10%(对应课程目标1

考核方式2:课堂展示,占比20%(对应课程目标23

考核方式3KWLA论文,占比20%(对应课程目标3

考核方式4:学期论文,占比50%(对应课程目标123


  • 上外best365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