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4-10-18浏览次数:11

《社会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课程

【授课语言】英语

【适用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5学期

【先修课程】英语语言学导论

【总学时数】36 

【总学分数】2

【教研室】

【执笔人】孙珊珊

【审核人】

【编写(修订)日期】:20246

 

一、课程简介

社会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分支,《社会语言学导论》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方向的选修课程之一。《社会语言学导论》旨在全面介绍社会语言学方面的基础理论以及发展历史,通过教师讲授、个案分析以及课堂讨论,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语言学的核心理论和概念,掌握社会语言学基本分析方法,看懂社会语言学经典文献,并初步掌握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培养问题意识和学术能力。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文化史方面的知识,学习语言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问题,培养科学的语言观,厚植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首先具有理论性、学术性和人文性等基本属性,因而具有独特的育人元素和育人价值,即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人文情怀,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社会语言学从语言的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规律,它侧重于用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来描写语言的运用,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阶层、性别、社团、组织、社区以及社会中因文化习俗的不同给言语运用所带来的限制性特征,涉及语言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人类学等多个学科,话题广素材多,既是对语言使用的学习,也是对社会生活的了解,语言的社会使用情况拓展外语学习者视野,将外语学习建构在全球治理语境下的国际社会,提升其理解力、表达力和沟通能力。

1)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和研究成果,掌握社会语言学分析方法,看懂社会语言学经典文献,初步掌握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2)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社会语言学基本理论对语言现象进行初步分析的研究。

3)课程目标3(素养目标):了解和欣赏世界语言的多样性,培养通过学习语言了解世界文化的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了解语言演变的历史,消除语言歧视,树立科学的语言世界观;视学习为实践,践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人文情怀,塑造科学精神、孕育学术创新。

 

三、先修课的要求

英语达到可以阅读原版文献和书籍的水平,修读过语法和语言学导论等课程为佳。

 

四、教学环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第一讲  (支撑课程目标1

学时:2

主要内容:概论-社会语言学及其研究领域

教学要求:社会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的区别;语言的社会属性;人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会因素;称谓中的社会语言因素

其它教学环节:课堂专题讨论、个案分析、课后阅读

 

(二)第二讲  (支撑课程目标1.2.3

学时:2

主要内容:语言变异

教学要求:语言变异的定义;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方言;言语社区中的变异
重点与难点:核心概念的理解:语言变异、变项和变异形式

其它教学环节:课堂专题讨论、个案分析、课后阅读

 

(三)第三讲  (支撑课程目标1.2.3

学时:2

主要内容:地域方言

教学要求:地域方言的形成;地域方言的分布;地域方言理解误区;英国地域方言简介;中国地域方言历史;中国地域方言地图;地域方言的功能

其它教学环节:课堂专题讨论、个案分析、课后阅读

 

(四)第四讲  (支撑课程目标1.2.3

学时:2

主要内容:社会方言

教学要求:RP的历史和形成;标准语与白话;语言与社会阶层:英国、印度与中国文化比较

重点、难点:不同社会形态对社会变体的影响

其它教学环节:课堂专题讨论、个案分析、课后阅读

 

(五)第五讲  (支撑课程目标1.2.3

学时:2

主要内容:性别与年龄

教学要求:性别、语言引起的语言变异;性别、年龄与社会阶层对语言的共同影响及原因

重点、难点:性别、阶层的共同影响

其它教学环节:课堂专题讨论、个案分析、课后阅读

 

(六)第六讲  (支撑课程目标1.2.3

学时:2

主要内容:多语社区的语言选择

教学要求:言语能力库; 语言使用的场域;语码转换;双言制;词汇借用

重点、难点:双言制的理解

其它教学环节:课堂专题讨论、个案分析、课后阅读

 

(七)第七讲  (支撑课程目标1.2.3

学时:2

主要内容:语言演变

教学要求:语言演变的定义与分类;特殊的语言演变;语言演变的方式;语言演变的研究方法;引起语言演变的主要原因

重点、难点:自上而下的变化、自下而上的变化;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

其它教学环节:课堂专题讨论、个案分析、课后阅读

 

(八)第八讲  (支撑课程目标1.2.3

学时:2

主要内容:语言保持和语言转用

教学要求:不同社区中的语言转用;语言转用的原因;语言消亡与语言再生

重点、难点:语言转用的原因分析

其它教学环节:课堂专题讨论、个案分析、课后阅读

  

(九)第九讲  (支撑课程目标1.2.3

学时:2

主要内容:语言变体与多语国家

教学要求:变体的定义和分类;区域变体、社会变体和功能变体的具体形式;通用语、皮钦语(洋泾浜语)、克里奥语

重点、难点:接触变体、如何看待洋泾浜语

其它教学环节:课堂专题讨论、个案分析、课后阅读

 

(十)第十讲  (支撑课程目标1.2.3

学时:2

主要内容:方言歧视

教学要求:方言歧视的形成和原因;矫正方言的原因、如何从方言歧视的角度看待方言矫正;工作场合的方言歧视个案分析;方言对语音识别技术的意义

重点、难点:对待方言矫正的态度

其它教学环节:课堂专题讨论、个案分析、课后阅读

 

(十一)第十一讲  (支撑课程目标1.2.3

学时:2

主要内容:语言与身份

教学要求: 个人身份和集体身份;社会身份理论;影响身份的因素;个案分析:电影、动画中的身份分析

重点、难点:社会身份理论的理解

其它教学环节:课堂专题讨论、个案分析、课后阅读

 

(十二)第十二讲、第十三讲  (支撑课程目标1.2.3

学时:4

主要内容:语言与文化

教学要求:沃尔夫-萨丕尔假设、隐喻

重点、难点:隐喻

其它教学环节:课堂专题讨论、个案分析、课后阅读

 

(十三)第十四讲  (支撑课程目标1.2.3

学时:2

主要内容:语言态度

教学要求:语言态度的构成;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显性声望和隐性声望;语言态度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语言态度的构成三要素

其它教学环节:课堂专题讨论、个案分析、课后阅读

 

(十四)第十五讲  (支撑课程目标1.2.3

学时:2

主要内容:二语习得

教学要求:二语习得的社会学专向

重点、难点: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心理学研究

其它教学环节:课前阅读、课堂专题讨论、个案分析

 

(十四)第十六讲、第十七讲

学时:4

主要内容:专题研讨和小组口头报告

 

(十五)第十八讲

学时:2

主要内容:考试周:论文撰写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旨在全面介绍社会语言学知识基本理论、该方向的热点话题和研究成果,根据教学对象的背景、特点和需求,以西方社会语言学体系为基础、结合国内社会语言学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内容,通过比较式的教学方法,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以个案分析和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展开互动研讨式教学。本课程注重理论构建和实践训练相结合,注重培养发现、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科学思考和学术研究的能力。教学环节包括理论知识、个案分析实践、学生合作研究三大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宏观地掌握社会语言学基本理论体系,提高对社会语言现象的分析能力,培养科学思考和学术研究能力。

 

六、教材与学习资源

本课程内容为教师根据专题选用,无指定教材,每堂课会布置下一次阅读的篇目。

       其他教学参考资料:

Coulmas, F. 2001. 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Holmes, J & Wilson, N. 2017.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udson, R. A. 2000. Socio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Meyerhoff, M. 2006. Introducing Sociolinguistic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aulston, C. B. & Tucker, G. R. 2003. Sociolinguistics: The Essential Readings. London: Blackwell.

Wardhaugh, R.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Wardhaugh, R.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蔡永良,2018,《社会语言学十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陈建民,1999,《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陈松岑,1999,《语言变异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原,1983,《社会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

徐大明,1997,《当代社会语言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祝畹瑾,1985,《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祝畹瑾,2014,《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七、考核方式

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教师采用多阶段、多元化、多形式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期末总评成绩评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考勤和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专题分享和研讨报告、期末论文。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估,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估机制。

本课程通过平时作业、研究报告、期末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借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权重如下:

考核方式

考核依据/形式

对应课程目标

所占比例

平时表现

课堂表现

课程目标1.2.3

5%

案例分析作业

课程目标1.2

30%

研究专题展示

课程目标1.2.3

20%

期末考试

论文

课程目标1.2

40%

考勤

考勤

-

5%

总分

 

 

100%

 

 


  • 上外best365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