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4-10-18浏览次数:14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Compara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课程类型】选修课

【授课语言】双语教学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翻译专业

【开课学期】本科一年级第二学期

【先修课程】无

【总学时数】36课时

【总学分数】2

【执笔人】高健

【审核人】孙珊珊

【修订日期】20241

 

一、课程简介

“中西比较文化”课程是一门基于中西文化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以文化比较研究为视角展开的人文选修课程。本课程选取中西文化开端时期的代表思想人物孔子与苏格拉底为主要探讨对象,从文化思想起源、伦理道德心理基础、社会价值理念、政治生活态度、人伦生活态度、艺术审美观念、教育思想与实践等角度深入阅读讨论中西文化思想经典的相关观点。在此基础之上,本课程希望帮助学生初步构建文化比较的学习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身份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感知意识与批判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工作,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362日文化传承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必须在深入理解阐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因此,本课程在教学中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   课程目标1: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认识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文化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视角,培养学生用跨文化研究的视角认识世界的能力,增强学生从文化层面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认同感;

(2)   课程目标2:增强学生在现实文化生活中分析判断具体文化现象的能力与素养,提升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具体文化问题的能力与素养;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兴趣与意识,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参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意识与能力;

中西文化比较范围极为广泛,单凭一门课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鉴于本课程开设对象为本科一年级学生,授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将避免艰深的理论探讨,力求结合原著作品,结合当下日常生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程相关主题学习,培养学生亲近原著、阅读原典的学习习惯,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与文化观念。

 

三、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本身是为本科一年级学生量身定制的人文选修课程,属于基础性人文文化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并无明确的先修课要求。然而,本专业内其他相关人文文化课程与本课程存在内在根本联系。具体而言,我院基础英语课程的人文阅读课程、国别类文化课程、中西文化经典阅读课程都与本课程内在关联,形成了一体化的人文文化选修课程体系。

 

四、教学环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总论何为文化比较?(支撑课程目标1

学时:2

主要内容:本课程讨论何为文化?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比较?

教学要求:通过现实语境与生活语境中的诸多事例,揭示文化是我们生活世界的隐形的塑造力量与决定因素。

重点与难点:从哲学层面把握文化的精神本质;文化的广义定义与侠义定义;

 

第一讲轴心时代的文明及其本质意义(支撑课程目标1

学时:2

主要内容:本课程讨论轴心时代的文明及其本质意义。华夏文明与希腊文明的基本精神原则与文化形态;

教学要求: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轴心时代形成的文明的重大意义。认识轴心时代文明形成的基本文化特征。

重点与难点:深刻理解轴心时代这一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轴心时代对中西文化的塑形作用。

 

第二讲  文化精神的具体呈现与文化的整全性(支撑课程目标1

学时:2

主要内容:文化内在精神的体现。文化的狭义概念与广义概念。

教学要求:理解文化精神的本质体现在一个民族的哲学、艺术与宗教之中。突出强调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整全性,突出强调只有深入领会一个文化体的意识形态,深入领会一个民族的哲学、艺术与宗教的基本内涵,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开始文化研究与文化比较。

重点与难点:文化的整全性与一体化

 

第三讲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支撑课程目标2

学时:2

主要内容:苏格拉底及其哲学的基本特点。苏格拉底哲学的三个基本定向:我自知自己无知;美德即知识;精神概念辩证法;

教学要求:指明苏格拉底为代表的西方哲学思想讨论问题的基本路径与主要特点;

重点与难点:深入理解苏格拉底的问题意识

 

第四讲  苏格拉底的《论友谊》第一部分(支撑课程目标2

学时:2

主要内容:选择《论友谊》作为主要讨论篇目,引导学生开始进入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阅读苏格拉底《论友谊》篇目,引导学生体会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西方哲学的精神气质与思维方式;

重点与难点:初步理解什么是西方形而上学,概念思维的基本特色;

 

第五讲  苏格拉底《论友谊》第二部分(支撑课程目标2

学时:2

主要内容:集中讨论苏格拉底关于的多种切入方式,逐次进入关于爱的主题讨论的本质深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辩证法的精髓;

教学要求:把握为什么苏格拉底要运用辩证对话的方式层层推进关于“爱”的主题讨论

重点与难点:理解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与辩证对话方式;

 

第六讲  苏格拉底《论友谊》第三部分(支撑课程目标2

学时:2

主要内容:集中讨论苏格拉底关于“爱”的主题讨论的最后结论,突出讨论为什么苏格拉底认为这一主题的最终答案不是人可以理解的,突出“最高原则”在苏格拉底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教学要求:集中讨论苏格拉底关于为什么人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爱的本质的

重点与难点:苏格拉底哲学对人的局限性的认识;

 

第七讲  孔子学说思想的精神气质(支撑课程目标2

学时:2

主要内容:孔子讨论问题的基本方式,儒家思想的基本气质与语言风格。儒家的道德情感自觉意识。

教学要求:作为介绍中国伦理思想的首讲,本节内容将结合梁漱溟关于孔孟思想的讨论,指明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气质。

重点与难点:中国哲学思想的精神与气质;突出强调孔子学说源自日常生活的基本特点;

 

第八讲  《论语》中关于的讨论(支撑课程目标3

学时:2

主要内容:本讲集中讨论《论语》中关于“仁”这一主题的相关章句,集中讨论仁是依据道德情感自觉意识的道德原则。

教学要求:梳理关于“仁”这一主题的相关章句,特别突出儒家道德原则基于情感道德自觉地基本特征。

重点与难点:儒家道德原则的感性特征与情感道德的自觉意识,与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思辨气质进行比较;

 

第九讲  《论语》中关于的讨论(支撑课程目标3

学时:2

主要内容:《论语》中关于的讨论。集中讨论《论语》中关于孝的基本论点,比照苏格拉底关于爱的思想。

教学要求:突出“孝”这一伦理原则的基本内容与实践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与苏格拉底关于“爱”的学说进行比较。

重点与难点:与日常生活的内在关联;儒家伦理思想的精神原则;

 

第十讲  《论语》中关于艺术的讨论(支撑课程目标3

学时:2

主要内容:集中讨论《论语》中关于艺术、诗歌的基本态度,比较中西方艺术观的差异性。突出强调在中西文化生活的文化精神中,艺术这一精神生活的形式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地位。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中艺术(诗歌与音乐)的独特教化作用;要求学生有意识地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对待艺术的不同态度;

重点与难点:比较中西方艺术观的差异性;

 

第十一讲  《论语》中关于的讨论(支撑课程目标3

学时:2

主要内容:集中讨论《论语》中关于礼的态度,突出强调儒家思想的整体性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认识“礼”在儒家学说中的意义与内涵,强调“礼教”的实践性、神圣性与系统性特点;

重点与难点:阐释“礼教”的实践性、神圣性与系统性特点;

 

第十二讲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道德观的比较(支撑课程目标3

学时:2

主要内容:苏格拉底与孔子的道德观的比较。两者道德观的情感基础、表达方式与精神形态的差异性。

教学要求:结合前两讲相关主题的学习,帮助学生总结中西伦理学说在情感基础、表达方式与精神形态的差异性。

重点与难点:道德观的表达方式;文化的精神形态的差异性;

 

第十三讲  苏格拉底与孔子艺术观的比较(支撑课程目标3

学时:2

主要内容:在苏格拉底与孔子道德观比较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两者艺术观的比较研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综合理解道德与艺术的内在关联问题;把握儒家道德学说与艺术学说的内在统一性;通过考察苏格拉底的道德与艺术思想,理解西方伦理学说的理性原则;

重点与难点:儒家道德学说与艺术学说的内在统一性;西方伦理学说的理性原则;

 

第十四讲  中西文化精神生活的本质差异——以苏格拉底与孔子为比照(上)

学时:2

主要内容:在前期教学的基础之上,结合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具体学说思想,全面总结中西文化在哲学、艺术、宗教等根本问题上的基本特点与差异,指明轴心时代的思想家对后世文明发展的巨大影响。

教学要求:要求同学们建立文化一体化的思维方式与理解模式,要求自觉从比较文化的视角考察中西文化的现实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比较意识,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与亲近感;

重点与难点:构建文化一体化的思维方式与理解模式;文化比较意识

 

第十五讲  中西文化精神生活的本质差异——以苏格拉底与孔子为比照(下)

学时:2

主要内容:在前期教学的基础之上,结合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具体学说思想,全面总结中西文化在哲学、艺术、宗教等根本问题上的基本特点与差异,指明轴心时代的思想家对后世文明发展的巨大影响。

教学要求:要求同学们建立文化一体化的思维方式与理解模式,自觉从比较文化的视角考察中西文化的现实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比较意识,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与亲近感;

重点与难点:构建文化一体化的思维方式与理解模式;文化比较意识

讨论主题:中西文化精神生活的本质差异——以苏格拉底与孔子为比照(下)全面总结中西文化在哲学、艺术、宗教等根本问题上的基本特点与差异,指明轴心时代的思想家对后世文明发展的巨大影响。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1、         突出强调阅读经典文本的重要性。

2、         突出强调结合现实社会文化语境与个人生活经验体会理解中西文化的内在差异。

3、         注重同学之间的主题分享与交流。

4、         突出强调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后阅读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注重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鼓励同学们在课堂时间就相关主题开展讨论。

 

六、教材与学习资源

本课程相关书目将以电子书形式与所有同学分享,供学生课后阅读使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结合课程教学需要,指定学生阅读相关章节。本课程核心阅读教材为《论语》与《柏拉图对话录》。授课老师为每一讲内容提供相关引导介绍,并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章句与章节的内容。

核心推荐书目:

论语译注》,杨伯峻 / 中华书局 / 2009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作者: 梁漱溟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9-1

孔子传作者: 钱穆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5-2
论语今读
作者: 李泽厚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8-6
林语堂精装集:孔子的智慧
 作者: 林语堂 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孔子的故事作者: 李长之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0-1

柏拉图四书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10-1
会饮篇
 作者: 柏拉图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3-1
理想国
 作者: [古希腊] 柏拉图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1986-8

回忆苏格拉底 作者: (古希腊)色诺芬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1-1

苏格拉底传 作者: () A·E·泰勒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苏格拉底的申辩   作者:[古希腊] 柏拉图,吴飞译,出版:华夏出版社。

希腊人和希腊文明  作者: 雅各布·布克哈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

希腊精神 作者: [] 依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amilton)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2014-

 

拓展推荐书目: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2000年。

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商务印书馆。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三联书店,2005年。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山东人民出版,1992

 

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阅读笔记与感想、主题陈述、学期末论文的形式作为考察方式。所有选课同学要求在教学期间提供三篇阅读笔记与随感,在学期末完成一篇2500--3000字以内的期末论文,中英文皆可。学生最终成绩由阅读笔记与感想(占比30%)、主题陈述(占比20%)、学期末论文(占比50)三个部分组成。学期末论文具体要求如下:

1. 期末论文主题要求与本课程高度关联,选取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比较的某个角度题目,开展自己的讨论,题目自拟,不要求非常注重学术规范,但要求言之有据,言由心生,建议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感,情理结合完成论文。我们不鼓励本科生同学论文过于理论化,鼓励大家结合生活中的世事与人情讨论自己对课堂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2. 要求认真选择阅读本课程推荐书目。要求同学们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在撰写文章时能够与所读书籍有所呼应,不空发言论,要言之有据。希望看到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人生探讨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心得。

3. 坚决不允许通过任何方式抄袭他人文章,授课老师将对每一篇文章查重,如果一旦发现复制粘贴与抄袭的行为,本课程记为零分。

4. 请于截止日期前以word文档的形式发送至jamesgaoLL@vip.163.com 邮箱。格式要求宋体,四号字体,单倍行距,请务必在页眉上写明自己的姓名与学号。                      


  • 上外best365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Baidu
sogou